(资料图)
“五月音乐节”走进北京艺术中心绿心露天剧场。 本报记者 方非摄
沿着惠林路走进城市绿心公园深处,树荫中探出北京艺术中心一角飞起的屋檐。循着指示路牌向前,踏过依然在紧张建设的工地,一座下沉式的露天剧场豁然浮现,镶嵌在一片绿色之中。20日下午,2023年国家大剧院“五月音乐节”公益演出走进了北京艺术中心绿心露天剧场。
2021年,国家大剧院“五月音乐节”曾在城市副中心“三大建筑”的建设现场搭起舞台,工友们依偎着起重机席地而坐,聆听音乐在午后带来的一刻安闲;两年后,北京艺术中心已然拔地而起。今年9月底,北京艺术中心预计可完成竣工验收,10月将正式开幕运营,绿心露天剧场是目前首个具备演出条件的剧场。这里的舞台呈扇形敞开式设计,进深约16米,最宽处约40米,表演区域屋顶采用悬挑结构,固定坐席为650座,可拓展区约850座,5组沉浸式音箱构成的沉浸声系统让剧场的沉浸式区域高达80.8%。初夏的周末,阵风吹过,树叶浮动的沙沙声轻柔地萦绕着整座剧场。
公益演出开篇,指挥家金野率先执棒中国音乐学院中国乐派国乐团,奏响了《庆典序曲》,唢呐锣鼓交织共鸣,热闹欢庆。随后,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、歌剧演员队的艺术家们轮番登台,铜管重奏演绎的威尔第《凯旋进行曲》、肖斯塔科维奇《节日序曲》等作品辉煌壮阔,古筝名曲《渔舟唱晚》婉转流动的乐声仿佛粼粼波光,令人联想起与剧场相距不远的京杭大运河……演出期间,不时有周边工地上的建设者被吸引而来,手套、安全帽都未摘下的他们静静倚在墙边,因美好的音乐短暂驻足。一曲寓意祥和的《花好月圆》为音乐会收尾,热烈的掌声中,音乐家们返场加演了《我的祖国》。在观众们轻声合唱的旋律里,暮色四合,夜晚悄然降临。
“露天剧场的环境很美,在这里听音乐,能感受到艺术和自然对心灵的双重洗涤。”家住附近的观众李萌女士说。对于即将在今年开幕运营的北京艺术中心,她充满期待。从前,若是要带孩子看一场大型演出,免不了一趟往返市中心的“舟车劳顿”,“今后,希望能有更多的艺术家来到副中心,让我们能在家门口感受艺术盛宴的熏陶。”
包括以李女士为代表的周边市民在内,这场公益演出还邀请了“五好家庭”、青年教师等模范代表以及副中心党工委管委会、北京艺术中心参建单位的职工代表。正是因为他们的耕耘和努力,崭新壮观的“三大建筑”已然屹立在运河沿岸。
“现在,北京艺术中心的结构、外立面、机电等工程都已大部分完成,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精装修,同时紧锣密鼓地安装一些专业舞台设备。”北京艺术中心前期筹备组副组长江涛说。这将是一座领跑行业标准的剧院,以绿心露天剧场为例,在目前北京已有的同类型剧场中,它的演出条件是最为专业的。未来,绿心露天剧场将充分挖掘空间潜力,打造户外音乐节、沉浸式戏剧演出、数字增强视觉展示等亲近自然的时尚体验。而作为国家大剧院“一院三址”新格局的重要一极,北京艺术中心将进行分众化、差异化经营,推出音乐剧、家庭亲子等更多类型的演出,把艺术的力量持续辐射至京津冀乃至更远的地区。
X 关闭
Copyright © 2015-2022 南非纸业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沪ICP备2022005074号-13 联系邮箱:58 55 97 3@qq.com